进退之间,“不喜不愠”,这是很重要的修养。在权位、名利之间,很多人都说对功名富贵不在乎,但真能做到者少之又少。很多人认为“上台”是应该的,于是一旦在“台上”,功名利禄哪个都不能少;而“下台”,那好,什么都不管,即使需要做也不做。
对待宠辱,人们的态度也有两种:一种是宠辱若惊,一种是宠辱不惊。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,也反映了人们自身修养的高低和思想境界的不同。
南怀瑾认为所谓功名利禄,只不过是生命外在的层层包裹。而高也好、低也罢;进也好,退也罢,都只是人生中的一段机缘。人只有保持不喜不愠的心态,遇顺境而警醒,遇逆境而从容,才能淡定、淡然,达到圆融通达之境。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知进退,正确对待宠辱的“高人”呢?
《论语》记载:子张问曰: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,无喜色。三已之,无愠色。旧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尹。何如?子曰:忠矣。
这段话是说楚国的令尹子文多次被楚王罢免,但没见他有愠色,又多次被起用,也没见他有任何喜色。子文在进与退之间,能做到如此淡定,实在是有君子的风度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