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历史理性与自然理性的比附
上文已经说到,到了战国时期,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的背离已成事实。韩非虽然对“竞于道德”、“逐于智谋”、“争于气力”的历史三段说作了论证,但是他的论证还不足以表示出历史理性所应具有的必然性。稍后于孟子、商鞅的邹衍“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,《终始》、《大圣》之篇十余万言。”[42]《终始》言五德终始之说,原书已佚,大意可见《吕氏春秋·有始览·应同》,其文云:“凡帝王之将兴也,天必先见祥乎下民。黄帝之时,天先见大蚓大蝼。黄帝曰:‘土气胜。’土气胜,故其色尚黄,其事则土。及禹之时,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。禹曰:‘木气胜。’木气胜,故其色尚青,其事则木。及汤之时,天先见金刃生于水。汤曰:‘金气胜。’金气胜,故其色尚白,其事则金。及文王之时,天先见火,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。文王曰:‘火气胜。’火气胜,故其色尚赤,其事则火。代火者必将水。天且见水气胜。水气胜,故其色尚黑,其事则水。”[43]依照这个次序:黄帝以土德王,色尚黄;夏代以木德王,色尚青;商代以金德王,色尚白;周代以火德王,色尚赤;代火德者为水德,色尚黑。这就是五行相胜说,次序为:木克土、代土,金克木、代木,火克金、代金,水克火、代火,土克水、代水,如此循环不已。五种物质按其特性,一个战胜并取代另一个,其间是有其必然性的。这种必然性所体现的正是一种自然的理性。不过,这样的自然理性虽然有其先后相代的历史顺序,但总不是历史理性的自身。拿这种自然理性作为历史理性的比方,似乎有些道理,但总不是历史本身的内在的必然性或理性,而仅仅是一种比附。所以在本质上是没有根据的。